加入收藏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信息速递 > 联盟动态 >

【兰宁心语】正确认识老龄化, 不把老年人等同于虚弱或倦乏者


小编寄语:在我们探索积极老龄化的过程中,小编为大家推荐思德库研究院院长从事老龄工作多年来的感悟,让我们正确认识老龄社会。

社会上对老年歧視,作为文化現象业己存在多年。翻开历史的陈页会发現,早在20世纪的纪元刚拉开帏幕的1905年2月,美国56岁的威廉.奥斯勒(Willam Osler)医生,就曾发表了对老年人极具徧見的演讲:“过多的老年人,会导至人类精神发展的滞顿,……对于社会更为有益的是要强迫60岁的人完全退出职业和政治生活。就精神创新性而言,40岁就失去使用价值”(《弗朗克.谢尔马赫,老寿星的密谋》)

 

《老寿星的密谋》作者弗朗克.谢尔马赫认为,这个演讲,仿佛是“是一份许可证,为岐視老人的行径提供了自然科学依据”,有很大的副面影响。在1900到1930年间出現有关年龄对智力影响的研究,研究者仍然得出一条,智力测验分数在成年早期达到高峰,在30岁左右便开始持续衰退的曲线。虽些这条曲线很快被认定为在方法学上有缺欠,但它却影响着人们对老龄群体的看法。直到威廉.奥斯勒医生报告的90年后,一项对企业经济学专业的学生做的关于评价不同年龄段求职人的调查中,调查结果,几乎无一例外的认为求职中年轻者,优于年龄徧大者。其实,“年长的求职者获得较差评价的唯一理由便是其生命的年轮”(弗朗克.谢尔马赫,《老寿星的密谋》),尽管是很少研究能够证实,在职业生涯中,伴随年岁增长会一定导致能力的下降。

 

年龄歧視,对老年人人的歧視态度以及银发人普遍被打上的“记忆差、体弱多病、缺少幻想、单调乏味、疲惫、冷酷”等被贬低人格标签几乎成为潮流在经济发达的美国,年龄歧視己被列作是次于种族歧視、性别歧視之后的第三大歧視現象。在比利时、歌斯达黎加以及日本、韩国都有类似现象产生。时光荏苒已过百年,在已过百年间,银发族如潮水汹涌而至,面对突来的老人潮,在尚准备不足的社会茫然中,又引起了贬低老人、歧視老人的震荡式波澜。历史上就曾给老年打上的“记忆差、体弱多病、缺少幻想、单调乏味…”等脸谱化认识,也在伴随着老龄化震荡的涟漪在漫延,也会发展为社会的偏見。

 

由于科学技术飞速进步,社会現代化进程加快,現代化推动着知识和技能飞速地,在不断创新中变化,个人掌握的经验和技能往往也会随年龄增长而过时。老龄人曾是具有丰富有经验、精明博学的智慧代表的形象,在无形中被动摇;回忆、文字或口头传述已不再是唯一传授信息的的渠道和方式,老年人在社会上曾拥有对知识言传身教的导师地位的特殊价值开始减弱。

 

在我国,本有着“尊老爱幼“,“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已延续数千年的传统美德,勿庸讳言,当前人们在覌念上对传统美德开始谈漠,代际间沟壑、伦理次序失衡、重幼轻老的倾向,以至歧視老人現象同样在显现。由此,歧視老人現象能否会发展成为一种“社会排斥(Cosial Exclusion)”的泛文化问题,很值得引起社会关注。

 

对待老人的看法,反映着人们对生命价值的认识。人的生命历程,由生命不同阶段组合而成,不同的生命阶段到其价值和表现方式各不相同,虽老年阶段人生价值有其特殊性,但要认识的是,只有各个生命阶段价值,相联结呼应才能体現了整个生命价值链条,才能完整地体現出对整个生命的确认。迎接“变老的世界”,人们应从端正对老年群体的态度起步,共同营建“不分年龄,人人共享”的平等、和谐,适于生存的老龄化社会。

 

 

编辑:智能养老瞭望工作室

中关村思德智能健康养老产业联盟 版权所有 © Copyright 2012  京ICP备16005488号-1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园博园南路1号渡业大厦 邮编:100081 电话:15901123013